手腕部常見軟組織傷害的治療淺探

蘇千順醫師

前言

  由於文明的發展與科技進步,現代人早已脫離既往農業社會的生活型態,過著依賴高科技與低體力負荷的生活。在一整天的活動中,反而高頻率地使用著善於精細動作的肌肉群,由於長時間反覆地使用,時常造成該部位肌肉、肌腱及韌帶的損傷。在臨床門診,除了因為意外造成的骨折與肌腱、韌帶斷裂外,最常見的應屬於軟組織發炎的症狀,以上肢部位來說,手腕部的損傷已經不再侷限於勞動人群,更常見於文書工作、家庭勞務或某些特定工作性質的人。就手腕部常見的幾種傷害討論其原因與治療方針。

1、 腱鞘囊腫

  好發於手腕背側,也可見於掌側面近腕處。腱鞘是包覆在肌腱外的管狀組織,內有淡黃色的清澈液體能夠潤滑肌腱,當肌腱反覆收縮時避免其在關節處發生攣縮。當肌腱過度使用時,可能造成腱鞘破損,腱鞘內液或組織間液由此滲透出來,便在淺表處形成圓型或豆狀囊腫,觸感柔軟,若積液過多則質地比較堅硬。多數腱鞘囊腫並不會疼痛,可能只有在活動時有阻礙感,但是體積太大或壓迫神經時則會有痠、麻、痛的感覺。中醫將此病定義為「筋結」「筋瘤」,病因是長期勞損,或養身攝導致氣血瘀聚,痰濕內結,阻滯絡脈而成。此病有反覆發作的傾向,常常治癒後再度發生。

治療:發現腱鞘囊腫不宜與以推拿按摩,避免因為壓力促使內液滲出而囊腫增大甚至產生疼痛。可用0.5寸針灸針在囊腫四周圍刺,令囊腫破裂,囊液流出。或是直接用三稜針在囊腫中心點點刺,壓迫擠出囊液。術後壓迫包紮,防止囊腫復發。中藥可選用疏經活血湯、二朮湯等處方能疏經活血、行氣化痰,有助於緩消囊腫。

2、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(媽媽手)

  從大拇指外側向下延伸至手腕處能觸及兩條明顯的肌腱,當大拇指外展時 (手掌打開),可以在手腕處摸到外展姆指長肌與伸拇指短肌,此兩條肌腱在經過手腕部時由狹窄的腱鞘包裹,當反覆使用導致發炎時,會出現大姆指外展無力,手腕部疼痛甚至放射前臂疼痛。因為懷孕婦女荷爾蒙的改變使發炎容易發生,又加上抱持新生兒的過程中,頻繁地手掌握屈與大拇指外展,使得狹窄的腱鞘處更容易發炎,所以俗稱「媽媽手」。另外,時常利用手腕與大指活動的工作者也容易患有此症。如電腦打字、織毛衣、扭擰毛巾或手洗衣服等。此病由外觀上不一定會出現腫脹,診斷時可用四指握住大指,拳頭向下(尺側)彎曲時,會引起手腕劇痛,稱為芬克斯坦試驗(Finkelstein’s sign)。

治療:急性期可選董氏奇穴中的?三里、側下三里止痛。搭配陽谿、手三里或合谷、支溝等穴,外敷止痛膏。慢性期可加強復建功能,如手腕拉筋動作,患側手伸直,另一手將手指往外後方旋轉,可以充分伸展外展姆指長肌與伸拇指短肌,並配合熱敷。

3、 腕隧道症候群

  此類患者常因為騎車時一側手指麻痺,或是夜晚麻痛至醒而來就診,臨床上需要與代謝疾病導致的末梢循環障礙、頸椎壓迫或是腋下神經叢損傷後的手麻鑑別。手腕掌面有正中神經通過,在手腕處有九條肌腱與腕骨形成骨纖維性的封閉隧道,婦女懷孕時因為水液儲留,容易出現腕隧道水腫,需要長期反覆抓握,或是過度使用手腕的工作也是好發族群,尤其現代長時間使用電腦滑鼠的生活型態,是此病廣泛發生的原因之一。此病較常累及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與橈側無名指的麻木或疼痛感,夜晚睡眠時因為液體儲留,所以常有半夜麻痛到清醒,需要甩動患肢才能緩解不適。白天工作中抓握物品,甚至騎機車時轉動油門時也常誘發麻痛感,或者有患肢無力的情況。在腕部掌面橫紋扣擊或是兩手彎曲,手背相靠約兩分鐘,皆能加重症狀者可作為診斷依據。

治療:可在患處熱敷,避免腕部過度彎曲與抓持動作。中藥可選用指迷茯苓丸或二朮湯加減,針灸穴位可先用對側的側三里、側下三里、腎關,然後在患肢的曲擇、孔最、內關、大陵下針。建議復健動作以兩手交扣,伸直手臂,雙手向外推。每天至五回,每次作五下,拉筋時維持10秒鐘,以不疼痛為原則。

參考文獻

1. Andrew Biel:人體解剖全書,台北,楓葉社文化,2013。
2. Robert S. Behnke:運動解剖學,台北,易利圖書,2010。
3. Simeon Niel-Asher:人體止痛完全圖解,台北,大寫出版,2011。
4. Brad Walker:痠痛拉筋解剖書,台北,橡實文化,2011。
5. Keith L. Moore:臨床導向解剖學,台北,力大圖書,2009。
6. 武春發、張安楨等合編:中醫骨傷科學上冊,台北,知音出版社,2008。
7. 鄭洪德:最新軟組織解剖疼痛診斷治療學,台北,志遠書局,2008。

102.3.10

   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