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病
李耿誠醫師
瘡:凡是皮膚淺表起丘疹、皰疹,破後糜爛流滋的疾病謂之瘡。
疳:黏膜淺表的潰瘍呈凹型有腐肉,膿液亦不多謂之疳。例如:牙疳、下疳。
疹:皮膚表面出現範圍較小的隆起稱之疹,現代醫學稱之為丘疹。
癬:多種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滲液,邊緣清楚的急、慢性皮膚病總稱。例如:體癬、牛皮 癬。
疥:由疥蟲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。
疣:皮膚上的良性贅生物謂之疣。
辨證:
ㄧ、自覺症狀
癢:風邪引起則流竄無定,泛發全身,多為乾性。
濕邪:常見下部,常伴水泡、糜爛、滲液。
熱邪:皮損色紅,有灼熱,得暖則劇。
血虛:慢性皮膚病,屬乾性,伴脫屑,或苔蘚樣病。
癮疹
定義:本病逝一種以風團時隱時現為主的搔癢性過敏性皮膚病。即現代醫學的蕁痲疹。
臨床辯證
ㄧ、風寒證:皮疹色白,遇冷或風吹則加劇,得熱則減輕,多冬季發病。初起用荊防敗毒散加減;日久反覆發作者,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。
二、風熱證:皮疹色紅,遇熱則加劇,得冷則減輕,多夏季發病。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三、血熱證:晚間發作較重,先皮膚灼熱刺癢,搔後即隨手起風團或條痕隆起,越搔越多,發時心煩不寧,口乾思飲。方用犀角地黃湯合消風散加減。
四、血瘀證:皮疹暗紅,面色灰黯,口唇色紫,風團可發於腰帶、錶帶受壓處(壓力性蕁麻疹),舌紫或有瘀斑。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五、氣血兩虛證:反覆發作,延續數月或數年,勞累後則發作加劇,神疲乏力。方用八珍湯加減。
六、脾胃虛寒證:發疹時伴有形寒怕冷,四肢不溫,脘悶納呆,神疲乏力,腹痛便泄,多見於腸胃型慢性蕁麻疹。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。
七、衝任不調證:常在經前數天發疹,經淨後逐漸減輕或消失,下次月經來前又發作。以少腹、腰骨、大腿內側為多,多見於月經疹。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。
蛇串瘡:皮膚上出現簇集性水泡,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。(帶狀皰疹)
(病毒)
治療:ㄧ、肝火:龍膽瀉肝湯
二、脾濕:胃苓湯加鴨跖草
三、氣滯血瘀:逍遙散加元胡索、牡蠣、真珠母
針灸:內關、陽陵泉、足三里,局部取穴,日久加支溝
黴菌
腳濕氣:足癬、香港腳 紫白癜風:汗斑 圓癬:體癬和股癬
特點:初起為丘疹或水泡,逐漸形成邊界清楚的錢幣形紅斑,其上覆蓋細薄鱗屑。發病:夏重、冬輕。
外用:醋、雄黃膏,本院治香港腳方。
接觸性皮膚炎:漆瘡、馬桶癬、膏藥風
本病是一種因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外界致病物質所引起的急性皮炎。有一定的潛伏期,常見於暴露部位,皮損主要以炎性紅斑、丘疹、水皰為主,境界清楚而局限於接觸部位,病因去除後可在1-2週內自癒。
治療:避免再碰觸過敏源,不宜用熱水,肥皂水洗滌,多喝開水,忌食辛辣、油膩、魚腥等發物。已發作可多喝銀花、綠豆、苡仁、生甘草水。
濕瘡
指皮損多種,形態各異,總有搔癢糜爛、流滋、結痂證候的皮膚疾患,就是濕疹。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過敏反應。常反覆發病演變成慢性的傾向。
部位:頭皮、面部、耳部、乳房、臍部、陰部、皺褶部、肘部、膕窩足背、手部、小腿部。
辨證治療:
ㄧ、濕熱證:急性,水泡、糜爛、很癢,方用萆薢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。
二、血熱證:急性,紅斑、抓痕、血痂
三、濕阻證:亞急性,色暗、淡紅。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。
四、血燥證:慢性、反覆發作
忌食辛辣、雞、鴨、牛肉、羊肉等發物。
牛皮癬
本病是一種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的常見皮膚病,即現代醫學的神經性皮炎。以青壯年患者為多,本病的特徵是皮損圓形或多角的丘疹融合成片,越抓越癢,很快形成皮革化。
辨證治療:
ㄧ、風濕熱證: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二、血虛風熱:方用當歸飲子加減。
針灸:曲池、血海、大椎、足三里、合谷、三陰交。
白疕
是一種皮損以紅斑、鱗屑為特徵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。即現代醫學所稱的銀屑病。特點性紅斑上堆積很厚的銀白色鱗屑,抓去脫屑,可見到成篩狀如露水珠的出血點。
其實「癢」的外用處理一般可分乾性和濕性。
乾性,在中醫來說是屬風,大多以退熱去風止癢處理。外洗用茶子餅、米糠、茶葉水、樟樹葉水、鹽水。
濕性,處理多以收斂為主。西醫用氧化鋅,中醫用蜜陀僧。
Top
|